close

MLB 核死丘 HOLGA 戲水 愛夏天電影季 

親密、孤獨與自由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什麼是親密的感覺? 多數人會把親密定義成生活美滿,你儂我儂,彼此分享心情。我對親密的定義跟過去不太一樣,近年來西方人對親密感的研究,從生理上轉成心理上的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:對自己能不能親密?它無法清楚地定義,但有一個必備的條件,就是當心安於己上,有滿足之感。這種滿足感是無法言傳的,就是到任何一個地方,都能很安定、無恐無懼,跟別人相處也就會很平和、體會深刻。 我特別強調「深刻」這個部分,是因為當自己與他人有親密接觸時,如果心裡能夠自然卸下防衛,別人也會清楚地感受到,自然而然將他自己的武裝卸下。能產生較深刻的接觸,這是因為你心裡的自足、肯定,於是在跟別人接觸時,也不會有比較和分別,所以才能產生較為深刻的接觸。 當一個人沒有了親密的感覺,相對的就會覺得寂寞,尤其是在心無所緣、無所安放、不知所措的時候。我們常常聽見小孩掛在嘴邊說:「好無聊哦!」然而做父母的總覺得忙碌、時間不夠用,不解怎麼還會感到無聊呢?其實他們不知道那是寂寞而不是無聊,接著可能就用手機找朋友聊天、打電動玩具、看電影、上網聊天等。他們會很自然地找事來做,因為心必須要有所緣、有著力點,如果心沒有著力點就會慌。 不要逃避孤單寂寞 我曾讓學生做一個實驗,要他們試試看一天之中什麼事都不要做,看看會是怎麼樣的情況!結果大概半天不到,他們就放棄了,因為覺得很無聊、無所事事。 在這時候,如果能夠誠實地面對內在,你將曉得什麼是寂寞的感覺。此時,如果你面對寂寞,並開始往內在尋找,尋找如何處理寂寞?尋找什麼才能真正滿足內心?你將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會。所以寂寞其實是一個機緣,讓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,常常是無法回到自己身上的。 這樣的寂寞狀態與親密有什麼關係呢?因為唯有經歷寂寞,面對它並接受它,如此一來,到自己擁有寂寞的時候,才會發現此刻不再寂寞,因為寂寞已經轉化成孤獨。孤獨對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,能夠單獨自己一個人,把心放在自己身上,沒有慌張恐懼,相對地就會有滿足感。在孤獨中發現自我 我們周圍的人常會出現情緒低潮,像是受挫、沮喪、憤怒,而每個人的情緒背後都有故事,可能是失戀、工作不順利、挨罵了、孩子出狀況、家人生病、親友往生等等。表面上看來,情緒低潮是由於種種事故所引起,因此在事情發生後,人們便會想盡辦法處理,用各種方法在事情上做改變。這一切背後有個假設,就是希望事情不要發生,如果一切可以還原,回復到我們認知的正常狀態,我們的壞情緒就可以消除。 我有個朋友在情感上碰到挫折,心情非常低落,生活秩序全亂。她在這時能做什麼呢?去把男朋友找回來嗎?雖然她可以把對方找回來,但心中仍會有恐懼,擔心下次再發生同樣的事情,於是不安全感就跑出來了。而如果找不回來,採取「以時間治療一切痛苦」的方式來處理,此時若有家人、朋友陪伴,傷痛的時間就會縮短,但無論如何,失落的情緒一定會存在的。 過了一段時間,她告訴我:「我覺得這件事應該慢慢過去了,可是一想起他,我的心還是會痛,我發覺真正受傷的是我的心,最難痊癒的也是我的心。」 隔了一段時間,她問我:「我雖然開始約會了,但老覺得心裡有個部分是空的,為什麼?」我說:「因為那些人都沒進到你的心裡頭。重點是你的心不安穩,不妨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?」 她有天對我說:「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試驗,當我跟別人約會時,看看自己心裡到底在想什麼。我發覺自己像兩面人,檯面上是一個很友善、很可親的女性,但一有空檔回想自己,卻又發覺檯面下的自己,即使在約會都覺得孤單。我發現其實人常常是很寂寞的!寂寞真的無法排除嗎?我現在很懷疑之前的戀愛經驗價值在哪裡?是有一個人全心全意照顧我、陪伴我?還是有個人真正進到我心裡頭?」 她說:「我覺得缺乏的是在過程中,我不是真的被瞭解。雖然他照顧我、包容我、陪我說話、有對象可以發脾氣,但他是不瞭解我的,只因為他是我的男友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。」她又說:「一個人要瞭解另一個人真不容易啊!我發現我希望被別人瞭解,我發現我孤單、寂寞,我發現心痛的背後是因為我沒有真正被瞭解、被接納過。我活了這麼久,好像到今天才認識自己!可是我必須學著去面對、去接受孤單,否則當我寂寞時,我會需要這個、需要那個,那日子就更難過了。」 其實,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和自己相處,這大概是最困難的一件事。同時這之中也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歷程,那就是轉化,也就是「改變」。我們常常以為改變是在一瞬間發生,至於到底在何時發生的,我們則不得而知,而修行上的開悟,就是一種最奇特的改變形式。事實上,人的改變是逐步的,有蛛絲馬跡可循的,常常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回頭看,我們才發現自己經歷了改變的過程。這個改變過程從「親密與孤獨」的角度來看,我們就會發現,自己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自己。 學習跟自己親密 我們可能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,當你被一個你所信任的人親密擁抱之後,那種心理的重擔彷彿放了下來。在我們進行心理輔導治療的工作中,有一派治療就叫做「hug therapy」,就是用擁抱來做治療,透過形(身)體上的親密接觸,讓受治療的對象感覺到我們是跟他們在一起的。 除了形體上的親密,人真正渴望能找到的是心理上的親密。歐美國家心理學者也曾針對兩性互動、人與人的關係等相關議題,作過一連串的研究探討,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產生「真正的瞭解」,是構成心理上親密感的第一要素。爾後的研究更發現,人感到被瞭解這件事,影響的層面非常大,會關係到這個人的自信、開放程度、對自己的滿足感,甚至會影響他和別人的互動、人際社交種種。所以小時候備受父母寵愛的小孩,長大後通常也顯得比較有自信,因為大部分的父母寵愛兒女的方式都是順著他們,如此間接讓子女產生有被父母瞭解的感受。 在心理的親密需求當中,除了被瞭解,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,就是「被接納」。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、非語言的方式與他人互動,可是人跟人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,所以在互動的過程中,往往就會有瞭解或不被瞭解的狀況產生。尤其在現今社會,我們的角色早已被各式各樣的規則設限,不論扮演先生、太太或為人子女、為人父母等,都被傳統期待所框住,這個規則是代代相傳下來,也隨著價值觀不同而經常改變,並且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著多重的角色。因此不管社會結構與規範如何,角色行為是否被接納,是心理親密的關鍵要素。 「瞭解」和「接納」,這兩個要素對於心理親密程度影響極大,這兩個需求通常出現在人和別人互動的時候,此外還有一個和「親密」這個主題相關且極為重要,卻經常被我們忽略的,那就是「自己跟自己的親密」。 當你開始接納,那個「我」就越來越穩定!當你能夠在心理上跟自己親密,就會有一種自我的滿足感。

 

1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奕映 的頭像
    林奕映

    工程部

    林奕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